登录 注册

政府信息公开

【起草说明】《汉孝一体化下的孝感城市空间战略规划》 起草说明

发布日期:2023-10-23 浏览次数:688 字体:[ ]

一、编制背景和依据

2022年6月18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的使命任务,2023年7月4日,省委专题研究指导孝感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孝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2023年7月5日至6日,王蒙徽书记在孝感调研时强调,要深化对重要节点城市的认识,节点是系统的有机组成,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明确提出,孝感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既要为全局服务,也要把自己做大做强。

为深入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蒙徽书记对孝感的工作要求,研究与武汉的关系,发挥好自己的比较优势,回答好“重要节点城市是什么、怎么干”等命题,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部署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项目组开展了《汉孝一体化下的孝感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以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为出发点,重点在于研判孝感主城区的优势特征和核心问题,描绘“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明确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发展的路径,构建高品质的空间格局。

二、规划编制过程

战略规划》编制过程共分成三个阶段:

(一)前期研究与初步成果阶段。2023年3-4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项目组分三轮开展深入调研,通过多主体访谈、多空间踏勘深入了解孝感主城区基本情况和部门诉求建议。在此基础上,汇聚专业技术力量,通过务虚会、工作坊多种工作方式,不断完善技术思路、优化方案。经过多轮方案对比,形成了包括战略思考与空间方案在内的初步成果,并于5月底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规划思路和空间方案。

(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根据市委主要领导意见,规划广泛征求意见,在全市层面开展大讨论、大研究,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一是市委市政府召开专家咨询,组织省相关领域专家对规划思路和方案进行研讨(专家组:余立国、李春洋、陶荣、何炜、张业佳、余厚振、彭颖);二是市人大、市政协组织召开常委会、协商会对《战略规划》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召集分管部门,研究《规划》提出完善建议;四是主城“三区”以及汉川、云梦、应城等地党委政府以及市直部门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对《战略规划》提出完善建议;五是规划思路和方案进一步征求市老领导老干部意见。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充分梳理和落实相关意见,对《战略规划》成果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中期成果。

(三)成果深化完善阶段。2023年7月4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孝感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结合省“双集中”调研组方案,项目组对规划成果进行了优化完善工作。重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深化,一是加强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研究,明确了“两湖镶嵌、六水相依、双城相拥”的战略方向,形成“双向对接武汉、分工协同并进”发展格局。二是对空间方案进行深化,并细化片区划分,对片区进行规划指引。三是提出主城区战略规划的实施抓手,并细化了建设时序安排。

2023年10月9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省空间规划研究院等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以及市直相关部门听取了规划成果汇报,并对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的审查,一致同意通过规划成果。

    2023年10月17日,市规委会2023年度第6次办公室主任会议对《战略规划》进行了集中审议,原则同意。按会议意见优化完善后形成《战略规划》成果。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战略规划》聚焦聚力打造精明紧凑城市,坚持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科学描绘了孝感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发展蓝图。

(一)明确了孝感建设“重要节点城市”的功能内涵。规划提出,围绕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战略定位,以提升城市首位度和产业集聚力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商贸物流和供应链基地,武汉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休闲旅游康养基地,切实把孝感做大做强,成为武汉都市圈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划提出“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路径,到2030年前,主城区城镇用地规模达到100k,人口达80万人,基本建成重要节点城市;到2035年前,主城区城镇用地规模达到120k,人口达100万,全面建成重要节点城市;到本世纪中叶,主城区城镇用地规模达到140k,人口达120万,成为具有区域竞争力、国内影响力的现代化经济强市。

(二)优化了孝感主城的空间形态。根据城市发展规律,基于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河湖水网资源基础,规划引导城市向东、向南拓展,由“滨河城市”向“滨湖城市”蝶变,形成“两湖镶嵌、六水相依、双城相拥”的空间格局,同时围绕府澴河生态主动脉和王母湖、仙女湖、童家湖生态节点,以及多条水系、绿廊,构建“一河三湖、一链多廊”蓝绿湖链生态格局,充分彰显生态秀美孝文化名城风貌,确定了建设具有河风湖韵的秀美湖城城市框架。

(三)明确了重点片区的功能定位。规划提出精准甄别和营造城市亮点空间,将主城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相融合,高质量打造孝感中心城区四个片区,推动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依托金融创新产业园和政务商务资源,优化发展东城片区,打造产城融合核心示范区;以首衡城和奥体中心为核心,加快建设毛陈片区,打造现代商贸服务集聚区;以老澴河为根脉,实施孝文化古城复兴工程,更新重塑老城;聚力纸卫品等优势产业,打造中华纸卫品之都核心发展区,统筹发展南城;依托天河机场核心枢纽,高标建设临空新城,打造孝感重要增长极,进一步明确了重点片区的城市服务和产业集聚功能。

(四)构建了高效高质的规划支撑体系。在交通支撑方面,规划构建“一环六横五纵”的主城区路网骨架,加强组团交通联系,支撑片区联动发展;打造“井”字型快速路骨架,形成老城、南城、东城、毛陈和临空五个片区之间至少1条快速路和2条以上主干路连通的多通道格局。同时,预留市域铁路建设通道,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推动G107沿线出入口等节点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城市“内循环”,提升主城区路网功能与效率。在蓝绿空间方面,规划提出构建“一河三湖、一链多廊”的蓝绿湖链格局,强化“半城半湖、蓝绿交织、河风湖韵”的城市生态特色;规划建设两湖绿道示范区,作为“两湖片区”规划建设和文旅发展的“引爆点”;沿府河打造一条最美汉孝风景绿廊,充分挖潜府河区域绿楔功能,激活沿线生态景观资源。

四、规划思路和特点

(一)规划导向上,立足区域视角。从武汉都市圈、汉孝随襄十、“双枢纽”、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机遇等区域研究的视角出发,明确孝感主城区在不同区域尺度上的价值。同时,将区域分析的视角贯穿于特色研判、目标定位、空间谋划等规划全过程。

(二)规划理念上,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着力构建组团式、可生长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和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建设时序,把产城融合的发力点放在京广大道以南、董永路至孝武大道以东、东外环线以西的区域,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精心打造地标性建筑,更好聚人气、汇商气。提升城市品质,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加强底线管控,打造更多生态“绿线”、亲水“蓝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城市,增强城市吸引力和产业集聚力。

(三)规划路径上,关注实施行动。规划形成“46311”的战略规划实施抓手。一是重点打造行政文化和综合服务中心、城市滨湖RBD、首衡城、临空核心区。二是建设6个特色产业集聚平台,包括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临空现代物流产业园,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光电子产业园,中华纸卫品之都。三是培育3个文旅活力街区,包括槐荫公园休闲商业区、孝感古城片区、临空国际旅游度假区。四是建设1个“两湖”景区、1个邓家河公园,作为彰显生态秀美滨湖城市风貌的载体。

五、下一步推动规划实施设想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大家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规划搭建了主城区空间发展的“四梁八柱”,下一步要加强统筹、强化保障,推动规划实施落实。

(一)明确建设时序。主城区规划建设要坚持“核心引领、轴带支撑、组团开发、弹性适应”的原则。一是优先开发建设东城核心区,确保三年基本建成,把东城核心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城市中央活力区;二是坚持轴带支撑,优先沿主要发展廊道循序渐进开发;三是坚持单元开发、组团发展,以1-2平方公里的单元作为开发的基础空间模块,确保单元内部的功能混合及单元之间的差异分工。

(二)深化重点片区规划研究,开展孝感毛陈片区控规、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复兴大道一体化设计。“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做强城市,着力推进“一城四基地”建设。

(三)谋划重大项目和平台。规划形成“46311”的战略规划实施抓手,下一步我们将围绕“46311”着力推进规划实施落地。

(四)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牵头负责、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一体推进工作格局。要围绕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谋划实施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重点项目,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作监督,对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定期调度和常态化督查。

、工作建议

    建议将《战略规划》提交市规委会全体会议审定后,一定范围内印发

 

                          

                                                                                                            孝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3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