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孝感 > 人文孝感 > 文化古迹

文昌阁

发布时间:2024-09-30 16:50 来源: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为老澴河岸边新建成的文昌阁。通讯员罗炯 摄

图为老澴河岸边新建成的文昌阁。通讯员罗炯 摄

图为老澴河岸边新建成的文昌阁。通讯员罗炯 摄

图为老澴河岸边新建成的文昌阁。通讯员罗炯 摄

  文昌阁是孝感的标志性建筑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与武汉市的黄鹤楼遥相呼应,享有“南楼北阁”的美称,具有浓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文昌阁及其附属建筑物共占地约30余亩,阁高约35米,共五层,建筑上面装有一宝顶,文昌阁屋面皆由红、黄、绿三色琉璃瓦所覆盖,四周有金鳌飞檐,紫铜风铃。阁顶文笔峰直指蓝天,古风古色,“吞云吐雾”,甚为壮观。说起文昌阁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明代。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万历庚子年1600年,由知县彭同魁主持建造。1643年崇祯十六年,孝感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阁毁于战火。第一次重建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秋天,由告病回乡的户部侍郎严正矩自费重建,并题写《重修文昌阁记》。1855年咸丰乙卯,文昌阁再次被毁,1868年同治七年吴大训负责重建,因为工匠不擅长工事没多久文昌阁塌毁。1876年光绪二年,孝感知县蔡炳荣负责重建工作,1934年民国23年,时任孝感县长的欧阳洪烈加固维修过一次,1977年由于蚁患文昌阁被拆除,如今重建是第四次。


图为老澴河岸边新建成的文昌阁。通讯员罗炯 摄

图为老澴河岸边新建成的文昌阁。通讯员罗炯 摄

一、明代始修

1、建阁之义

根据光绪《孝感县志》中严正矩《重修文昌阁记》一文记载,建文昌阁前,从明洪武至万历初的二百年间,孝感登甲科者仅13人,做官出名的仅仅一两人。1600年建阁,万历辛丑科(1601年),孝感人傅崛兴、程少宰、沈接武一举登甲及第,傅为大司农,程为太子少保,三人同朝入座,甲于全楚。当时主持修建文昌阁的人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的孝感知县彭同魁,《光绪孝感县志·名宦传》记载了彭同魁的事迹。

2、风水建筑

修阁背后有一个高人叫别驾颜公,别驾是汉代官名,后世称呼别驾一般是通判等级的官员,颜老先生擅长堪舆,孝感本来有一句旧谶语“辛水赴东流,金马状元头”,为什么这句话不灵,科第寥寥可数呢?形势虽然是名胜,但是东南面山峰不能耸立挺拔,不能迎受辛水。用高耸的文昌阁来培植形胜,正好应了山川形势。孝感的山川形势是怎样的呢?龙脉自从大悟山开始,经过双峰山迤逦而下四百多里,又过牛脊岭,向北四十多里继而转向南面,最后结为县治。再看看水,水从申阳九里关流到下游新店河,经过小河溪最终汇合群山的水脉,这其间蜿蜒三百多里,最后到县城的西面澴河,澴河向东注入汉水。文昌阁协助这样的风水形胜,补充了东南面的巽位,在阁前又起一个文笔峰,成为地灵与人杰相互交融的渠道。

3、明末阁毁

很多建筑无法避免毁于乱世,文昌阁也是如此。严正矩《重修文昌阁记》记载:公元1643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了孝感县城,从这时开始乱贼占据了这片土地,规矩法令不再约束人们了。文昌阁有好的木头和瓦片,乱民开始涌现争抢,最终文昌阁荡然无存。

二、清代首次重建

1、严正矩发愿

严正矩,字方公,明代晚期中了进士,清代做官做到户部侍郎,他告老还乡回到孝感县,自费捐资重修了文昌阁。重建的原因得益于一次聚会,当时很多会看风水的人聚在一起聊到孝感的人才不多,即便是考上了功名也很少回来为家乡做贡献。之所以有这个现象是因为1655年到1656年前后在文昌阁遗址附近修建了一座寺庙破坏了风水导致的。这个事情让严正矩感到害怕,对孝感最大的利害无非就是这个了吧,他暗下决心要“迁刹”和“复阁”。

2、重建前的占卜

严正矩卜到《周易》的蛊卦,卦说“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严正矩对卦辞这么解释:元亨者,盖治蛊。而至于元亨,则有可治之机。先甲后甲者,盖蛊坏之终,即开治之始。其自新以慎始,丁宁以善终,尽人事而应天运,庶其有治乎?严正矩告诉孝感的父老乡亲:之前的风水被破掉,新的局面被打开了,希望大家父亲告诫儿子,兄长劝勉幼弟,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学习的方向,以圣贤作为榜样,这就是我重建文昌阁的志愿,大家一定可以让孝感的人文科第再次兴盛起来的!严正矩重建的文昌阁可以从康熙县志的县城图略见一斑。

三、清代第二次重建

这一次重建更加艰难,1855年正是咸丰乙卯年,捻匪滋扰孝感城,孝感城经常被攻击,很多孝感人逃离了家乡,文昌阁也在动荡的时局中被毁。这次主持重修的是知县吴大训。吴大训于1868年同治七年重修了文昌阁,但是频繁的战争让修建经费短缺,孝感的工匠也跑掉了很多,征集来的工匠不太擅长工事,文昌阁建起来没几年就坍塌了。吴大训带领孝感人民抗击捻匪的事迹,可以从《光绪孝感县志·兵事志》的记载找到。

四、清代第三次重建

1876年光绪二年,孝感知县蔡炳荣负责重建文昌阁,1934年民国23年,时任孝感县长的欧阳洪烈加固维修过一次。《光绪孝感县志》上,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这次重建:文昌阁在小东门外,由于战争被毁,知县蔡炳荣于光绪二年集资重建。

城东文昌阁顶层匾额上“文昌阁”三字即为罗素吾亲笔所书。罗素吾是孝感有名望的塾师,清朝末年考中秀才,也是“九老消寒会”成员之一,在孝感创办“启澴中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罗素吾同戴绍庭、周鹤山、徐佑之、王柏声、肖楚称、严淦垣、龙寿民、魏典林等九位老先生组织起“九老消寒会”,在重阳佳节聚首吟诗作赋时,议及筹建私立启澴中学,意在“启迪澴川”,为桑梓培育人材。旋即成立了以前任县长郑莹、后任县长欧阳洪烈领衔的孝感县私立启澴中学校董会,募集办学经费。县拨出西湖书院为校舍,并由欧阳洪烈兼任校长,罗素吾主持日常校务。私立启澴中学的开办,揭开了孝感教育史上新的一页。翌年将校址迁至小东门外文昌阁。文昌阁也是孝感早期教育的摇篮,1904年创办的工业预备学堂,1936年创办的私立启澴中学,1940年开办的县立中学,皆以文昌阁为校址。解放后,孝感财贸学校也在文昌阁开办。如今的文昌阁旧址,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学校园——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人才济济,书声朗朗,校园绿草如茵,湖水荡漾。

第三次的重修,就是很多老孝感人心目中的文昌阁了。很多人回忆文昌阁:五层的建筑上面装有一宝顶,文昌阁屋面皆由红、黄、绿三色琉璃瓦所覆盖,四周有金鳌飞檐,紫铜风铃。阁顶文笔峰直指蓝天,古风古色,“吞云吐雾”,甚为壮观。据《孝感县简志》记载:“文昌阁凡五层,四面顶上均有飞阁,盖以黄绿琉璃瓦,砌成花纹,甚为美观。凡旅行到县城的,莫不一往登临。”文昌阁经过三次重建之后,在光绪八年的县城图上,留下了最早的剪影。

五、现在第四次重建

2021年1月18日,孝感市政府宣布,老澴河一期综合治理工程已提前两年完成,初步实现“安居、治污、发展”目标,9个安置区全部竣工。随着老澴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完工,老澴河沿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孝感老码头、西湖桥、老酒馆、文昌阁等历史文物百废待兴。为提振孝感文脉,孝感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呼声,决定复建文昌阁。

2021年12月31日上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孝感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孝感文昌阁新建工程几个备选点的现场情况,并于孝感博物馆四楼会议室开会进行了探讨。各位专家从孝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文昌阁的建筑特点、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等角度出发,高度肯定了孝感拟新建文昌阁的设想,并对各个备选地点的优势和劣势逐一进行了论证。经过各相关行业专家认真研究,专业机构精心策划,拟定了三个重建方案。最终经过论证,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后,文昌阁重建的方案确定。新建的文昌阁以清代文昌阁为蓝本,楼高5层,立意为“澴上文枢”。

文昌阁主体建筑占地233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52.58平方米(含负一层建筑)。阁楼风格为明清风格,净高39.39米。其中文昌阁月台广场分为两层,每层分别设置4个出入口,在每个出入口分别雕刻孝感八大景,力求体现孝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史,形态与色彩总体端庄明快,既饱含重振文风的寓意,又彰显文旅产品的时代气息。

(资料收集人:孝南区图书馆 陈学波 孙润之)


附件:
责任编辑:余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收藏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