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孝感市乡村振兴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前提,狠抓监测帮扶队伍、机制、措施“三个重点”,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
健全工作队伍
我市将健全市县乡村四级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队伍,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条件。
一是配齐信息员。按照“4521”(市级4名、县级5名、乡镇2名、村级1名)工作要求,积极建好信息员队伍,全市共配备市、县、乡、村信息员2481人。
二是优化帮扶力量。根据换届后人员调整和工作变动实际,按照“单位联村、干部联户、责任不变”原则,对结对帮扶力量进行优化调整,对全市110378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落实结对帮扶全覆盖。未消除风险和新识别监测对象原则上由副科级及以上干部包保。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分层分类组织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帮扶干部、乡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业务能力水平。2022年全市组织各级业务培训1407场次,累计培训102823人次,提升了各级干部的政策业务水平。
健全推进机制
建立全过程管控、全链条运行机制。
一是健全领导推进机制。推行“1136”运行机制,县级乡村振兴局分管同志每个星期必须研究一次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局长每个月要研究一次,县分管领导每个季度要研究一次,县委书记每半年至少要听一次汇报,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监测帮扶工作。2022年,孝感市各县(市、区)县级主要领导共研究防返贫监测工作22次,县级分管领导召开防返贫监测工作部门联席会议34次,县级乡村振兴局召开部门会商会59次。
二是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在全省率先共享居民家庭财产状况数据信息,建设孝感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数据比对系统,打通各部门监测平台数据壁垒,通过对拟纳入监测对象的数据批量导入核对,实现民政、住建、人社、教育、税务、公安等多部门数据信息快速交换与共享,对拟纳入对象家庭经济、资产等情况进行动态比对,缩短认定时间,有效提升公平性、公正性和精准性。全市通过乡村振兴数据比对系统共比对拟纳入的“监测对象”574户。
三是健全主动排查机制。开通网上自主申报渠道。指导各县(市、区)开通自主申报“点单式”微信小程序申请平台,推行“一码通”,截至目前,通过“一码通”扫码申报共332户。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每月入户走访排查工作要求。健全“联席会议、预警闭环、及时帮扶、跟踪督办”工作机制,2022年共收集部门预警信息98600条,通过核查共识别新增“三类对象”348户1185人。
四是健全高效落实机制。市乡村振兴局每月开展一次系统数据质量抽查和基层信息员政策业务的电话抽考,做到每季度县(市、区)抽核全覆盖。对纳入监测帮扶范围的“三类对象”,落实“3553”快速响应处置办法,即在县级确定监测帮扶对象后3个工作日内,制定帮扶措施明确监测帮扶人,及时落实应由村级落实的帮扶措施,并将需乡镇及以上层面协调落实的帮扶措施,提交乡镇审核评估,乡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评估,迅速落实应由乡镇层面落实的帮扶措施,并将乡镇层面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报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分类汇总各乡镇上报的问题,于次月5日前分别交办相关行业部门,并要求在3个工作日内研究制定具体落实举措,政策范围内能解决的,限期落实解决,政策范围内不能解决的,相关行业部门会同县乡村振兴局,提出可操作性的帮扶措施建议,限期落实解决。
健全帮扶措施
帮扶措施精准与否,直接关系到帮扶成效。
一是因人施策精准帮扶。对已纳入监测的“三类对象”,按照“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分层分类落实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全市4407户“三类对象”,均已因户制定帮扶措施。其中,享受健康帮扶措施3378户、享受综合保障措施2816户、享受就业帮扶措施1566户、享受产业帮扶措施1023户、享受公益性岗位措施569户、享受教育帮扶措施366户、享受金融帮扶措施159户。
二是创新举措开展特色帮扶,取得明显成效。如:大悟针对致贫返贫风险,梳理监测帮扶政策清单,及时落实帮扶责任人,限时开展精准帮扶。应城从本级财政列支200万元,开发防返贫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增收,稳固脱贫成果。孝昌降低“防贫保”理赔起付线金额50%,最大限度减轻监测对象医疗负担。
三是汇聚合力共同帮扶。组建社会帮扶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以点带面,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如:孝南组建帮困应急专班和帮困应急平台,采取“点单、派单、评单”形式开展针对性帮扶,及时解决“三类对象”现实困难。安陆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一事一议”、临时救助备用金等帮扶路径,落实相关帮扶政策。
(作者系孝感市委党校县干班学员)